回活動首頁
永續生活 專題報導 BLOG活動 體驗杜邦 問卷抽獎
杜邦
 

專題報導

【有機農業】有機、在地、當令、小農-建構台灣農業新面貌
                    專訪「合樸農學市集」發起人-陳孟凱

【採訪撰文/朱容靉】


        你知道,你可以成為決定台灣農業新面貌的一份子嗎?「合樸農學市集」發起人陳孟凱提出「有機、當令、在地、小農」四個準則,在購買食材或是在外用餐時,若能提高自覺,更有意識地去購買符合四原則所生產的,對台灣土地友善的農產品,那麼逐漸地,這樣的購買意識與消費方式將改變生產型態,最終,整體環境都會跟著改變。

一般人大概都以為,有機就是好。陳孟凱進一步提出區分:不是吃有機,就表示對環境、對土地友善。怎麼說呢?首先說到「當令」,業者為了滿足大家吃的需求,都會預先將食物冷凍儲藏,這樣一來就需要消耗大量能源;有些平地農友為了提供非當令時節的蔬果,特地跑到高山栽種蔬菜水果,為了運輸蔬果還得要開路,不僅破壞水紋與生態環境,也破壞了水土保持,這些作為,都違反了當令的原則。如果大家購買時能多注意當令蔬果的原則,則可間接避免環境生態的損害。

重視食物里程   支持在地農業

所謂的在地,就是不要讓南貨北送、或是食材從國外進口,而是讓各地都能發展在地農業,創造由內而外的社區平台,營造信任的組織。支持在地農業,也就是重視「食物里程」,等於間接支持了節能。

至於小農,則是符合台灣的地形生態,台灣小農占市場80%以上,但是目前現行有機法規大多配合大農去制定,造成許多小農不是不符合有機規範,而是沒有能力去完成有機認證,因此大家在購買時,可進一步要求確認是不是來自小農,並非沒有通過有機認證,就不具有機的品質。

是否為有機、當令食材、在地栽種及小農型態等四個指標,都值得我們在購買消費時加以細心留意,每一餐,都是我們支持環保、愛護台灣環境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