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採訪撰文/朱容靉】
環保是一種界限
何謂環保,新生活社會福利發展促進會理事洪友崙提供我們另一思考的觀點:「環保是一種生活自律(界限)的態度; 個人的作為絕不侵犯到自然永續性的目標。」能不能守住這個範疇,就是人類能不能擁有永續生活環境的關鍵。就像我們身體不舒服時,如何面對?是否因此了解了自己身體的有限性,「界限」在哪裡?該如何好好保健,或者是一昧地責怪身體不該生病?面對這個過程,一如人面對環保的先天限制,人應該重新接受界限本身,有界限並不代表被綑綁或不自由,反而是因為勾勒出清楚的利害規則,讓人彼此在當中發揮創造力與互助愛,反璞歸真。
幾千年來,大自然的規律幾乎不變,而身為人的生理條件也並未不同,今天的人類與五千年前的人,差別不大。但科技進步後,人類並不服氣於自身的有限,企圖以人定勝天的觀點,加以征服、掠奪、占領。更糟糕的是,人類相互惡性競爭,不信任彼此的結果加深自然資源的超限利用,再加上政商攻伐,目前石油大戰所帶來的自然能源開發並非沒有後遺症(譬如說風力機干擾鳥獸的季節性遷徙…等);直到我們能接受自己的有限,能真正理解自然的浩瀚,人類是自然的一部份,而自然卻是人類的全部時,珍惜自然資源的態度才會由心而生。
與環境休戚與共的世界觀
而除了對自然界限的接受外,有另一觀點同樣與珍惜環境的心態相互依存,那就是,是將自己視為獨立個體,或者視環境與自己是為一體,如此人類將有著截然不同的作為。前者,人類將把彼此當作敵手,興起各式各樣的商業爭戰,受害的卻是生態環境,在這樣的情況下,我們做太過度的開發,權力似乎可以無限擴張;後者,將了解到人類與環境的休戚與共,形成良善的正向循環。
物價飛漲、通膨嚴重的現況,其實正好提供人類學習限制對物質物欲的享受,摒棄個人享樂的姿態,開始採取合作、共助與分享的行動,這樣一來,人類有機會在這樣的混亂中,重拾價值,創造永續而健康、得以真正安身立命的生活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