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 Cool Seven-7 Days 讓地球酷一夏
回活動首頁
永續生活 專題報導 BLOG活動 體驗杜邦 問卷抽獎
杜邦
 

專題報導

【綠能建築】因應自然、師法自然的綠建築
                    專訪北投圖書館建築師-郭英釗

【採訪撰文/朱容靉】

數千年來的建築居所,都是因應自然的結果。

作為台灣綠建築具代表性的建築師,在建築空間規劃中,郭英釗先想到的永遠是「太陽從哪裡升起?從哪裡落下?」知道熱從哪裡來後,才知道空間哪些區域比較熱,哪裡要開窗,另外要注意風和水的動向,這是人居住時安全感的來源,將這些元素加以考慮後,一棟建築的雛型也大致形成了。


千百年來人類的居所,都是在這樣的邏輯下去思考成形的,而世界各地的的建築,為何各有其不同特色,也都是在地環境與太陽相互關係的具體呈現。所以,只要大家回歸到能源尚未如此便利普及、回復到工業時代之前的蓋屋模式去重新思考,就會了解數千年來的人類智慧,其實正是環保生活的最佳資料庫。


因應自然發展出建築獨特的系統

除此之外,自然界各樣生物,因應自然而發展出各自獨特的系統,也可作為建築物與大自然緊密互動的最佳說明。例如魚的肚子是白色的,魚背則為深色。那是因為由海底向上望,看到的是光,魚肚為了和週遭環境看起來一樣明亮,就會是白色的,而由於從海面上往海裡看,是一片深沉的藍色,魚的深色背部自然與海的顏色融合;另外,在熱帶環境生活的大象,耳朵比較大,那是因為耳朵是大象的散熱系統,愈熱的環境,大象就愈需要大面積的散熱所致。


最美的建築在於把建築視作環境一部分

建築,其實就是自然的一部份,就如同自然界中的生物,是因應自然、師法自然的結果:四季的風怎麼吹?太陽從哪裡照射?水如何流動?這些都是建築在形成過程中,必須考量的基本元素,因應了自然,考量了與周遭環境的整體關連性,綠建築就會在當中自然蘊孕。

面對地球的未來,郭英釗指出,自己並不悲觀。他更認為,環保與永續生活的概念,不該從威脅與人性的恐懼來作為訴求,那樣是不健康的,應該更直接點出永續生活對人類的好處,及環保所能帶來的快樂生活的本質。正向的資訊傳遞,將更可以帶來對社會深遠的影響力。

有著南部人特有的溫暖與隨和笑容,郭英釗在建築的領域中,默默地展現了他與自然間最微妙可親的美好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