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OL.009•2011.12 月號 訂閱 / 取消 電子報  
品牌故事精品天地活動專區鑑賞家專題
開創現代超薄錶先河,江詩丹頓製於1825年的跳時超薄懷錶,整只錶厚度僅4.5毫米。
 
江詩丹頓製於1827年的跳時超薄懷錶,多了日期指針,所以錶的厚度略增至5.2毫米。
 
使用 Bagnolet機芯製作的懷錶,面盤下方呈現出傳動輪系機構,是該型式機芯最主要特徵。
 
江詩丹頓製於1920年的超薄仕女腕錶,內置厚度2.25毫米超薄機芯。
 
1931年,江詩丹頓為機芯厚度創下0.9毫米無可突
破的障礙,該機芯搭載鉑金錶殼,僅製作三只。
錙銖必較 追求極限—超薄腕錶
 

在腕錶諸多複雜功能當中例如三問報時、陀飛輪、萬年曆與雙秒追針...等,要論最高技術跟難度者,首推三問報時腕錶,因此有能力自行研發製作三問錶的品牌簡直鳳毛鱗爪。但是請別懷疑,結構看似平凡簡單的超薄錶,專精此道的品牌數量並不會多過三問錶,因為要將上百個精密零件壓縮到只有原來的1/3空間裡,所需之技術經驗皆屬上乘。

事實上,從14世紀中期的教堂大鐘開啟時計發展史以來,薄型化、微型化就成為製錶(鐘)匠主要課題之一,因此工匠耗費長達數百年時間,才將有如房間大小的教堂鐘縮小至可以放入口袋裡的懷錶。而近代開創薄型錶歷史先河者當屬江詩丹頓(Vacheron Constantin),因為該品牌在1825年跟1827年創制出兩款寶璣式超薄懷錶,前者是款厚度僅4.5毫米跳時懷錶;後者因為多加了日期指針所以厚度略增為5.2毫米。4~5毫米厚度,可能有些人不認同它是超薄錶,但要知道當時距今約190年前,是幾乎完全依賴手工製作的年代,再加上跳時裝置需要更多零件與動能構築完成,4.5毫米在當時已經是人類極限。

可能受到江詩丹頓的啟發, 製錶師Philippe-Samuel Meylan在1830年代對於超薄錶發展做出重大變革,發明出一種名為 “Bagnolet”特殊型式超薄機芯。Bagnolet機芯獨特之處在於反轉結構,將傳動輪系置於機芯反面(錶盤底下這面),使厚度得以減低到2毫米,成為當時最薄機芯型式並且被廣泛運用,包含知名頂級品牌百達翡麗(Patek Philippe)在內。後來在19世紀, Bagnolet機芯等同於超薄的代名詞,在錶壇風光數十年,甚至連三問這類超複雜機構也以 Bagnolet型式製作,期望懷錶置於口袋時不會有任何負擔或妨礙。

因為Bagnolet機芯一支獨秀,所以到了20世紀開始,才是各大品牌群雄並起競逐超薄王者的年代,而江詩丹頓與百達翡麗,可說是引領這場競爭的先驅者。尤其在江詩丹頓文獻中詳細記載著,從1911年開始,品牌便製作出一系列厚度僅2.82毫米超薄機芯,口徑有8令(lignes,長度計算單位,1令約等於2.256毫米)、9令跟10令等各種尺寸,用於最早期的仕女腕錶以及懷錶上面。同一時期,百達翡麗也研製出一款9令超薄機芯,用於製作仕女腕錶。而2.82毫米的厚度,在江詩丹頓努力不懈之下,於1917年時降至2.25毫米,1924年則已經低到驚人的1.88毫米,這款機芯裝上錶殼僅僅2.6毫米厚度。1931年,江詩丹頓為機芯厚度創下0.9毫米無可突破的障礙,該機芯搭載鉑金錶殼,僅製作三只。

對於超薄機芯簡直到達狂熱地步,江詩丹頓在1955年歡慶建廠200周年的重要時刻,紀念作品是款直徑21.05、厚度1.64毫米創下世界紀錄的超薄機芯Cal.1003,它被裝載於三款圓形、一款方形腕錶當中,作為品牌200歲生日賀禮。接著,品牌將目標放到自動機芯上面,在多年研發之後於1967年發表Cal.1120自動上鍊機芯,它2.45毫米厚度再次為江詩丹頓奪下世界紀錄桂冠。經過數十年時間淬鍊,Cal.1003跟Cal.1120面對各式新型機芯問世,仍以優異性能保有王者地位。為了向這兩款傳奇機芯致敬,2010年品牌特地以兩款歷史系列超薄腕錶Historique 1955跟Historique 1968,分別搭載Cal.1003跟Cal.1120。這兩款復刻自過去經典的超薄錶,有了兩款機芯加持,就像愈陳愈香的陳年老酒,價值隨著時間水漲船高,更加彌足珍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