製錶師在製作鐘錶時往往會考慮某個時期的需求,並針對這些條件創作新的作品。從機械的歷史已經清楚地說了此情況,舉例說,三問的誕生就是為了解決沒有光線的問題,而響鬧零功能則是為了提醒人們有關的行程而設計的。
十九世紀既是工業革命時期,也是交通運輸起了強烈變化的時代,尤其是火車的出現。火車大大增加了人們的流動性,令社會起了重大的變化,於是在1884年至1911年間,有些國家便把世界劃分為不同時區。從此之後,根據每個地區的經線,劃分不同時區,因此世界上便出現數百個不同的當地時間。以歐洲大陸為例,僅僅一個洲就已有約30個當地時間!
1876年,加拿大人Sanford Fleming提出首個時區系統。他把世界劃分為24個部分,每150經度為一個部分,每個部分與格林威治時間(GMT)確立一個特定的時間關係,作為一個時區。在1884年舉行的1884 International Meridian Conference中,大家雖然沒有完全接納Sanford Fleming的時區系統,但是採用了他所提出,每天的開始為格林威治子時的概念,同時指出這只是一個建議而已。不過,到了1929年,大部分國家均已採納了這個時區系統,當然有些地方作了特別的安排,所以當地時間與格林威治時間會有些出入。時至今日,我們仍採用此系統。
在此同時,這個嶄新的標準化概念也改變了鐘錶業的發展進程,促成首枚具備24小時的錶盤懷錶出現。之後更陸續衍生出很多可以顯示不同時區或其它地理位置的時針。幾個著名的高級製錶廠在二次世界大戰之前,推出了根據地球24個時區來設計的時計,讓人可以同時知道幾個城市的時間。這些懷錶部分是江詩丹頓的作品,也就是世界聞名的「World Time」錶款。正如公司大部分的腕錶一樣,這些懷錶均倍受國際收藏家所歡迎,並造就出非常驚人的拍賣價。
由於微型技術的發達,戰後幾年出現了很多可以顯示24時區概念的腕錶。由1960年代開始,江詩丹頓開始推出多款獨有的雙或三機芯設計,可以同時顯示兩個或三個時區的時間,展現出公司不斷創新、致力研發更多精湛功能和美感兼具的時計精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