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報╱記者何定照/德國柏林報導】
2005年台灣三萬名聽眾向指揮拉圖揮手歡呼的笑顏,促成全球首屈一指的柏林愛樂2008年成立數位音樂廳。如今數位音樂廳的免費音樂會至今有八百萬人次參與,美好樂音得以散播全球各地,包括美國印第安保留區。
「有了數位音樂廳,不管再遙遠的地方居民,都可以是柏林愛樂音樂會的一份子!」柏林愛樂數位音樂廳發起人、大提琴首席曼寧格,回想初次造訪台灣,仍讚嘆不已。「兩廳院廣場竟然有三萬人透過銀幕看現場轉播,大部分看來都在二十歲以下,讓我確信樂團做數位音樂會一定會成功。」
曼寧格說,柏林愛樂一直思考藉由數位科技觸及更多愛樂聽眾,但歐洲古典音樂會聽眾年齡層較高,讓他們難確認可行性。直到造訪台灣,驚訝發現愛樂人如此年輕,必然熟悉科技與電腦,讓樂團推動數位音樂廳信心大增。
曼寧格坦言,計畫初始也曾遇不少雜音,質疑數位音樂廳可行性;團隊為追求最高硬體畫質、音質,花了三年才大功告成。現在數位音樂廳擁有專屬導播室,每場音樂會出動七、八人,遠端遙控廳內六架攝影機捕捉各個演奏細節,樂團彩排時也跟著彩排,以追求正式演出最佳效果。
數位音樂會現每月約舉行四到六場,與柏林愛樂在愛樂廳音樂會同時開始,單場音樂會票價九點九歐元,年票一百四十九歐元。樂團指出,買年票觀眾已有六千人,註冊使用者七十萬人,最主要觀眾來自日本、德國、美國,德意志銀行則不定時推出免費數位音樂會。
曼寧格認為,推動數位音樂廳最棒的是,能觸及樂團難以或不常造訪的地區,而這是網路才能達到的效果。「有次我們臉書收到一張照片,來自美國印第安保留區,照片上當地印第安村居民把數位音樂會投影在他們的大毛毯,圍繞觀看,那場面真是太神奇動人了!」
在數位音樂廳後,柏林愛樂也積極運用當代科技發展更多可能,包括使用臉書等社群網站,至今有二十四萬名粉絲;製作3D音樂會電影;在全德發展電影院音樂會,觀眾選擇任一家電影院,都可看柏林愛樂音樂會等。曼寧格說,樂團下個目標是運用數位電視,「不需其他設備,打開電視就可直接看音樂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