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馬俑變髮 別苗頭
軍人不戴頭盔 步兵梳圓髻 重裝兵紮扁髻 御手俑戴單板冠 將軍頂鶡冠

文/王華瑋

兵馬俑特展已突破10萬參觀人潮,面對即將來臨的暑假,秦俑個個嚴陣以待,準備帶給大家歷史文化的震撼。看過展覽的民眾除感受壯闊的氣勢之外,最驚嘆的就是秦文物細緻的工藝,每尊秦俑不論是表情、髮髻,或是服飾,都展現出工匠完美的技藝,更別說這是2000年前就有的技術了。

考古學家希望能從這樣寫實的工藝中了解秦軍體系的具體細節,經仔細觀察,有個現象引起專家的注意,就是幾乎所有的秦俑都不戴頭盔。很多人都認為,這與秦人不怕死的戰鬥精神有關。但是專家發現這些陶俑的服飾、髮型、冠型有著明顯的規律,也許不戴頭盔的原因是因為它們代表了秦軍的軍事等級制度和指揮制度。

專家經過對出土陶俑的仔細考察,發現陶俑衣服的顏色並不統一,五花八門,但是他們的髮式、帽子和裝束的規律十分明顯。身穿戰袍的輕裝步兵俑,頭髮都是梳成一個上翹的圓髻。而身穿鎧甲的重裝步兵俑只有小部分梳這種圓髻,大多將頭髮梳成扁髻,貼腦後。

在一號俑坑,車兵的御手俑一律戴單板長冠(板狀的牛皮帽子),手持長鈹的一律戴布帽子,而騎兵一律戴皮帽子。從他們的位置和排列來看,專家推測,這些梳圓髻的輕裝弩兵,很可能擁有一級爵位,是爵位最低的「公士」。身穿鎧甲,梳著扁髻或戴著布帽子的步兵可能是二級爵,叫「上造」。在巨大的一號俑坑,公士和上造佔絕大多數,這些士兵構成了秦軍的主體。戴板狀的牛皮帽子御手則屬於三級爵。

一號坑前鋒的三列弩兵俑,兩端各站著一個戴單板長冠的俑,專家認為他們就是文獻記載的「發弩嗇夫」負責指揮這些弩兵戰鬥,是最基層的下級軍吏。比他高的中級軍吏俑戴梁狀長冠(雙板長冠)。而出土的將軍俑,則戴更複雜華麗的鶡冠。

兵馬俑特展即起至7月31日(周一不休館),在國立歷史博物館展出,全票200元、學生票150元,現場刷台新銀行信用卡或台新VISA金融卡享購票9折、紀念品區95折優惠。

【2007-06-25/聯合報/C4版/專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