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俑刻字 工匠的密碼
記者周美惠/台北報導

秦俑素以「千人千面、千姿百態」著稱,究竟是誰製作秦俑?

秦始皇陵考古隊第一代考古學家、兵馬俑博物館前館長袁仲一回憶,一九七四年七月,考古隊初步清理兵馬俑的時候,在一個兵馬俑的足踏板上發現「胥」字;接著在另一兵馬俑的後腦上的髮紋發現「宮口」二字刻文。又從一名武士俑衣襬的內側、臀部的下方也發現「宮口」字樣;另一俑的臂上則刻有「脾」字。

當時,有的猜說這是代表俑的身分,「胥」即古代官府中的小吏,或是奴僕。「宮口」是守衛宮廷的士卒,或勇武之卒。「脾」是何意?可就難猜了。

秦陵考古隊於是把在秦俑身上尋找「密碼」也當成重要課題,累積了十年後,他們獲得三百八十二件陶文,文字類的陶文有一百九十二件,其餘為數字類陶文。

再經過漫長的考古歲月累積,大陸考古學家豁然開朗,原來這些陶文都是工匠之名,目前已發現八十七個不同工匠的名字。製作兵馬俑的陶工可分為兩類,一種是來自宮廷的匠師,其次來自民間的作坊。考古學家推估,每位匠師身旁約有十名助手,應有近千人參與了製作秦俑的浩大工程。

這類的秦俑「密碼」,在歷史博物館的「兵馬俑特展」也看得到。「兵馬俑特展」策展人何傳坤指出,百戲俑的臂上刻有「咸陽親」字樣;綠面跪射俑的左胸刻有草書體的「宮丙得」三個字,連它的髮辮上別著的髮卡也刻有密碼,但迄今難解。而這將是新一代考古學家亟待破解之謎。

【2007-06-13/聯合報/A14版/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