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面跪射俑 2千年露1次臉
兵馬俑處處驚奇 彩繪俑太珍貴 下「台」就封箱館藏 文官俑帶把刀 削木簡筆錄無紙年代

文/李敏榕

秦朝兵馬俑西元2000年首度在台灣展露丰采,165萬人在博物館外排隊等待,打破國內外博物館單一展覽參觀人次記錄。2007年夏天,兵馬俑再度在國立歷史博物館展出,這一次展出,遠勝於2000年的兵馬俑展,無論彩繪俑或百戲俑都是首度亮相,精采絕倫。

首先從人形俑來比較,這一次數量與2000年一樣有17尊,但可看性遠遠超越2000年,其中兩尊彩繪俑是這一次展覽最特別的兵馬俑,綠面跪射俑是1999年9月10日考古工作者在二號俑坑發掘的,能夠來台展出,機會難得,且民眾可近距離觀賞,展覽結束之後,陜西文物局為保護綠面跪射俑顏色,決定封箱保存,不再對外展示,以後即便親臨西安也看不到了。除此之外,第一次來台灣展出的文官俑及百戲俑也是本展覽中值得仔細觀賞的人形陶俑。

首次來台灣的文官俑,從兵馬俑的發現開始,秦始皇陵出土的陶俑不是軍隊就是養馬人,還沒見過文官的形象,以三寸不爛之舌為秦國建功的張儀到底長什麼樣子?是跟武官一樣雄赳赳氣昂昂?還是因為焚書坑儒,沒有他們的位子?在陵園內城西南角,發現8個袖手而立的陶俑,戴著雙板長冠,他們就是文官俑,地位僅次於兵馬俑中的將軍,腰間佩掛著環首削刀以及一個扁平的長條狀小囊,專家評斷,環首削刀應該是用來刮削竹木簡的文具,當時蔡倫尚未在歷史舞台登場,紙還沒有發明,文官用竹簡處理公文,隨身的削刀和磨刀石,是當時的常用物品。

至於小囊裡面放什麼東西引起人們的猜測。有人認為可能放了璽印,是他們行使權力的憑證,但是小囊的形狀看來似乎放不了璽印,有學者發現,小囊的形狀與秦漢時期的砥石十分相似,有可能是與削刀相配的砥石,用來磨刀,倘若這個臆測為真,這幾件面容恭謹的文官俑,應當是最早的國家公務員形象。

另外,百戲俑也是這首次登台展覽的要角,外形面容威武嚴肅是民眾對兵馬俑的第一印象,然而,1993年3、4月間,考古隊員在秦陵東南側一個大型陪葬坑中,發現了11尊彩繪陶俑,以及矛、陶盆等器物,令他們感到十分迷惑。真人大小的半裸陶俑,個個赤膊跣足,只著短裙,與之前出土的陶俑截然不同。這些陶俑手舞足蹈,顯得活潑可愛。而且大多體態勻稱勁健,其中有幾個還特別壯碩。這些怪異動作,讓考古學家想起了漢代畫像磚上的「百戲」人物形象,推測正在進行的是頂杆、舉重、曲藝等百戲表演,百戲是古代的散樂雜技,包括扛鼎、爬杆、角抵等。在戰國時代就很流行,秦漢時發展更為興盛,同坑裡還發現銅鼎,應是表演扛鼎的道具。

其他文物如銅仙鶴、銅雁、銅天鵝,也都是新的發現,首次來台。小件文物如磚、水管、兵器、瓦當、玉器、銅詔書等等展品,都比2000年精彩。

本展覽展至7月31日截止,在國立歷史博物館(台北市南海路49號)展出,周一不休館,歡迎參觀。
【2007-06-04/聯合報/E5版/活動特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