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OL.006•2011.9 月號 訂閱 / 取消 電子報  
寶璣大師於1790年所創製的逆跳日期懷錶(圖片由安帝古倫拍賣公司提供)
 
江詩丹頓所製作的bras-en-l'air雙逆跳懷錶(圖片由安帝古倫拍賣公司提供)
 
最早出現於1820年代的貝殼形懷錶,使用雙針同軸的逆跳時、分指針(圖片由安帝古倫拍賣公司提供)
 
麥卡托腕錶:彩繪大中華區限量版
 
錶壇叛逆小子—逆跳指示
 

驅動鐘錶指針運行的齒輪是圓形,鐘錶最早的樣貌也是圓形,因此指針運行方式理所當然採用圓周運動。不過,即使法則、定律牢不可破,卻往往會有違反常理之特例出現,自然界如此,錶壇亦然,例如有些指針就偏偏不是360度圓周運行軌跡。這類非圓周運行指針,主要是指逆跳(Retorgrade)運行方式,它的指示範圍小於360度,多數是角度介於180~90度之間的扇形區域。運作方式大多採用左側為起點、右側為終點,因此當指針以順時針方向運轉至終點時,必須瞬間反向跳回起點,再開始另個計算週期,而這個瞬跳動作也是「逆跳」名稱之由來。

非圓周指示加上瞬跳動作是基本定義
事實上,並非只有逆跳針有會有瞬跳動作,還有一種專用於計時碼錶的飛返(flyback)功能也有類似動作,但它卻不屬於逆跳範疇。所謂「飛返」功能,是指當按下計時的開始鍵後,若發現太早按了,此時要先按「停止」然後「歸零」再重新「開始」,需要三個動作方能補救,這些動作若在分秒必爭情況下可是個大麻煩。如果是具備飛返功能的錶款,發現錯誤時只需按下「歸零」按鍵,則計時秒針會瞬跳回到零點並且立刻開始重新計時,於是所有動作一氣喝成,是飛返功能厲害之處。其次,非圓周指示也並非逆跳針的專利,有種稱為往復式或雨刷式裝置,同樣以扇形軌跡運作,不過它沒有逆跳針的瞬跳動作,而是左右來回各一個週期運行,該裝置常用於秒針,從左到右側30秒,再從右回到左側30秒,於是來回一個週期便是一分鐘。

逆跳指針始於1790年代
逆跳指針之濫觴目前並無定論,不過從一些古董懷錶當中,仍可描繪出大致發展脈絡。目前已知逆跳功能最早出現於1790年,一款由寶璣大師創製的逆跳日期懷錶,以及同樣在1790年代開始出現,一種名為「bras-en-l'air」(法文arms in the air之意)指針的懷錶。這類懷錶通常面盤中央是浮雕人像,而人像雙手就是兩根分別指示小時與分鐘的逆跳針,除了功能特殊以外,兼具面盤獨特色以及美學藝術。而江詩丹頓是最早開始也最專精於製作 bras-en-l'air錶款的高級品牌,並有多枚這類作品流傳於世,成為拍賣場上高價競拍的熱門款式,因此江詩丹頓成為現代逆跳功能先驅,並且技術領先同儕,其來有自。緊接在後,是1820年代貝殼形懷錶出現,為配合錶殼形狀,採用時、分針同軸的雙逆跳指針,是技術上一大躍進,同時突顯出逆跳針可分割畫面的視覺功能。於是自1840年代開始,逆跳被大量運用於複雜功能錶,尤其顯示眾多日曆資訊的萬年曆功能。至此,逆跳在複雜技術與面盤美學上的雙重優勢已然成型,並為後續在腕錶發展奠定穩固基礎。

江詩丹頓麥卡托是逆跳腕錶先驅
毋庸置疑,1994年江詩丹頓所發表的麥卡托(Mercator)紀念錶,為逆跳功能在腕錶上展演拉開序幕。這款錶是為紀念荷蘭著名地圖學家Gerardus Mercator( 1512-1594)逝世400周年而打造,除了限量製作與手工琺瑯面盤,麥卡托腕錶最大特色在於兩根仿造圓規樣式的時、分逆跳指針。這兩根逆跳針結合 bras-en-l'air的時、分指示,以及雙針同軸的技術優勢,加上代表地圖學家的圓規樣式,為逆跳功能應用於腕錶寫下一頁最輝煌篇章。同時,也帶動該功能開始被廣泛運用,最著名例子是1996年獨立製錶大師Gerald Genta,以迪士尼的米老鼠、唐老鴉、高菲狗等知名卡通人物,所推出的一系列逆跳腕錶,被稱為全球最「高貴」的卡通錶。

Patrimony雙逆跳腕錶集技術與美學之大成
基於盤面美學發展出來的逆跳功能,在麥卡托腕錶之後,於1999年再度由江詩丹頓Saltarello腕錶發揮極致。這款錶主要焦點的逆跳分針置於面盤中央,上方則是跳時窗,對應下方的品牌logo,整個盤面一分為三,既可突顯盤面主角又能將比重均衡分配,同時技術與美學表現兩者間拿捏恰如其分,搭配古典的電視型錶殼更有加分效果。2007年,江詩丹頓在技術面更上層樓,經典傳承(Patrimony)系列 bi-retrograde雙逆跳腕錶,以榮獲日內瓦優質印記的全新自製機芯Cal.2460,加上分別位居面盤上、下方的日期與星期雙逆跳功能,宣誓這家歷史最悠久錶廠的精湛製錶實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