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在哪一個時代,江詩丹頓公司一直有一項原則不曾違反過:利用危機時期重組、開發遙遠的市場或研製新的技術或機芯。1848年經濟體危機時,喬治•奧古斯特•萊斯蘇(Georges Auguste Leschot)仍不間斷的鑽研製錶技術,發明了一種格外可靠的擒縱機構,是著名「瑞士錨(Swiss lever)」的先驅。而秋天時,塞扎爾•瓦士倫(César Vacheron)前往荷蘭,因極為富裕的荷蘭親王─威廉•弗雷德里克(Prince Wilhelm Friendrich, uncle of Wilhelm Ⅲ of the Netherlands)要慶祝結婚二十五週年,需要準備許多珠寶、手錶之類的禮物而帶來龐大的商機。塞扎爾於1853年亦多次到歐洲旅行,藉機拜訪經銷商與市場調查,提高了品牌的知名度以及源源不絕的生意,公司也因此擴大了生產工坊。一些保存至今的美麗懷錶證明十九世紀四、五十年代製錶技術與藝術美感的精湛;細緻的雕鏤金錶殼、小時和分鐘的梨形指針、三金格狀飾紋和雕刻琺瑯錶面,與鑲嵌成輻射形的金質羅馬小時數字,使得錶款顯得非常優雅【圖1】。
據悉在1853年,江詩丹頓Vacheron Constantin公司為都林Turin的薩利諾伯爵(Count Salino)製造了一只用於天文觀察的精密計時錶;由此可見,公司在那時以掌握製造精密時計的先進技術。從1855年引進下垂式上鍊機構(此機構的歷史開始於1820年)以代替鑰匙上鍊機構。於1821年發明下垂式上鍊機構(一拉出來,便可用於調整時間)的製錶師是法國的阿德里安•菲利浦(Adrien Philippe),然初期向同行推薦並無結果,反而和在1844年巴黎工業博覽會(The Paris Industrial Exposition)上遇到一位原籍波蘭的日內瓦製錶師─帕泰克伯爵安托尼•諾伯特(Count Antoine Norbert de Patek)合夥成立百達斐麗(Patek, Philippe et Cie)公司後,迅速開始生產與銷售裝有下垂式上鍊機構的手錶。這個新的製造商,幾年後成為世界上技術鐘錶的主要角色之一,亦登上了日內瓦鐘錶業的舞台;此公司和江詩丹頓公司之間沒有退讓的競爭,刺激了兩家公司的發展,並對整個鐘錶業產生正面影響。
1864年後,公司在埃及、烏拉圭等新市場的發展標誌著其商業的發展;當時製錶師製造出一些精巧的作品,最精采的應該是一只1865年製造、鑲嵌上等珍珠和鑽石的藍色大型琺瑯錶,提供給中國皇帝使用,這項交易是透過義大利的中間人完成;當時,中國在第二次鴉片戰爭後幾年,被歐美的列強掠奪了首都內的各項珍品,而中國皇帝急於恢復鐘錶的收藏,因此向歐洲最好的製錶師訂購,而這只供中國皇帝使用的江詩丹頓公司錶款,很可能是在掠奪之後訂製的。在2004年9月18日,公司藉著里士滿展覽(Richemont Exhibition in the Forbidden City of Peking)的機會,在紫禁城內向清朝的最後一位子孫贈送一只現代式手錶,作為過去與現代之間的橋樑。
1860年代末期江詩丹頓公司歷經了重大的變動,塞扎爾•瓦士倫(César Vacheron)的兒子夏爾•瓦士倫(Charles Vacheron)繼承公司,招聘一位菲利普•奧古斯特•偉斯(Philippe-Auguste Weiss)協助他管理公司,此人將領導公司長達三十年的時間,這將促進江詩丹頓品牌的重大發展。在1872年日內瓦天文台舉辦首屆中錶精確度比賽起,公司技術部門在喬治•奧古斯特•萊斯蘇(Georges Auguste Leschot)的帶領下參賽,贏得最高獎賞,並開始打破多項紀錄。而因業績的蒸蒸日上,已經擴大的鐘樓又顯得擁擠,1875年,公司終於得以進駐建築師雅克•埃利塞•格斯Jacques Elysée Goss(市大劇院的設計者City’s Grand Theatre)設計的大樓裡;大樓位於島上磨坊碼頭1號(1 quai de Moulins)【圖2】,離鐘樓只有幾米的距離,至今公司仍在此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