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空展覽–慢舞Slow Dancing》介紹

頂尖舞者與視覺藝術的完美結合
亞洲首展
天空展覽─慢舞 Slow Dancing

橫掃各大舞蹈節與美術館的世紀奇蹟,提出欣賞舞蹈的全新方式。全球49位頂尖舞者肢體飽含的美與力,讓他們成為人類形象的炫目指標

《慢舞》是2007年在紐約林肯中心藝術節所推出的大型戶外多媒體藝術作品。導演大衛•麥可雷克長期拍攝舞蹈演出,一直期許攝影藝術突破單一秒殺的時間限制,捕捉舞者迷人的肢體律動,《慢舞》因此誕生。

《慢舞》邀集了世界級舞蹈大師威廉弗塞、 崔莎布朗、比爾提瓊斯,以及台灣之光許芳宜、吳興國等49位來自芭蕾、現代舞、京劇、傳統民族舞蹈、霹靂舞與迪斯可等藝術家共同參與演出。導演大衛•麥可雷克拍攝每位舞者即興舞出的五秒鐘動作,再利用彈道測試或汽車衝撞實驗的高速攝影技術,以每秒1000格的高傳真畫質(標準錄像每秒可捕捉30格),將五秒鐘的舞蹈,延展成十分鐘的影片。每一次播放循環中,三張一組的人像錄像,將以隨機的方式呈現,使得觀眾能夠同時比較不同風格與文化的舞者。

觀眾可以遠眺、可以仰望;可以選擇聚焦在單一舞者的完整表現,或是觀察三幅銀幕間的互相關聯,摒氣凝神等待著螢幕上細微的變化,細看每位舞者的呼吸、肌肉、表情和身體的律動,捕捉到那些往往逃過我們肉眼的細節。慢速中,舞者的跳躍呈現飛翔與無重力漂浮的奇幻視覺效果;舞者的肢體脈動與身體肌理清清楚楚地展開,而其獨特的藝術表現和技巧亦讓人一覽無遺。

《慢舞》在紐約林肯藝術中心首展後,隨即受邀到洛杉磯、多倫多、威尼斯、漢諾威等各地巡迴,此次臺北藝術節的演出,是亞洲首展。同時,配合臺北的展覽,特別在中山堂迴廊規劃《慢舞創作紀錄短片展》,所有創作過程及各項先進技術的應用,都將在影片中揭露,是了解《慢舞》展覽的最重要且最清楚的媒介。

提供David Michalek對Slow Dancing的支持主要來自洛杉磯音樂中心,倫敦沙德勒威爾斯中心,光體(Luminato):多倫多藝術與創意節,以及美國阿肯色州西北的華頓藝術中心。

Sandra Lamouche 與 Clarence Ford的畫像由「光體:多倫多藝術與創意節」委託製作。

導演的話

「天國有一把豎琴;這把人間的豎琴是其相似之物」
吠陀經典Sankhyayana Aranyaka, 第八章, 9

《天空展覽-慢舞》臺北展出計畫,從去年開始討論逐漸成形,但其構思是更長時間的發展。很難說明白,到底是那個因素催生新作品,或是那個衝動孕育新作品,過程中不斷重複出現的議題、激情和奇想,還有藝術家的意志力與機會、才情的融合,都不是那麼顯而易見的。

但是有一種衝動很明顯:我愛舞蹈。我愛看舞蹈。我愛舞者們所做的事,他們所代表的一切。然而,舞蹈是一種被大眾低度欣賞的藝術形式,美國的藝術補助機構--國家藝術基金會(NEA)告訴我們,在美國只有百分之8的人口看過現場的舞蹈表演。這點讓我有了創造一個以歡慶舞蹈(不限舞蹈類型)為主要概念的視覺展覽的想法,試圖去捕捉不同媒介中舞蹈的「本質」。

第二個衝動則是我與生俱來想要創作人物肖像的感覺,最好的人物肖像教導我如何觀看我的人類同伴們,看得更久、更用力、更深刻。身為一個人物肖像藝術家,這是我努力要做的。不管何時何地,我都很樂意創做任何人的肖像,但是以舞者為主角則帶來了一定的樂趣。

我所做的每一項作品幾乎都有一個共通點,那是一種出自對美的心領神會,點燃人們具創意的想像力,以及讓人們充滿奇異之感,甚至愛的感受。我最終感到興趣的,是藝術的神聖潛能—不僅是製造美麗之物、而是能帶來祝福的作品。

美國著名詩人威廉•卡洛斯•威廉斯 (William Carlos Williams)曾說,詩人只為一個原因而寫—為見證奇觀。我認為這也是舞者為何跳舞的原因。文化評論者蘇珊•桑塔格(Susan Sontag)曾經指出:「沒有一種藝術像舞蹈一樣,如此巧妙地從精神生活(優美,昇華)中擷取譬喻……」。但是我也相信,對成就舞蹈和舞者而言,那些更困難的、擷取自以下生命的譬喻(重力、掙扎、徒勞、跌落)也同等重要。套句法國哲學家西蒙娜•韋伊(Simone Weil)的話,優美也是降落動作的法則—有些人跌至高處。

我不是舞者,雖然我與舞者Wendy Whelan結為夫妻,有此非比尋常的女性和藝術家陪伴我,實為我生命中最偉大的驕傲。認識她、並見證她生命和工作所交織的光輝,則以最簡單、但同時也最困難的方式影響我自己。

—David Michalek


導演介紹

大衛•麥可雷克David Michalek

大衛•麥可雷克是個攝影藝術家,他擅於使用肖像的概念與科技,在一系列的媒材中同時運用大與小的尺度,作為他創作的原點。過去十年他專注於關係美學,特別是表演與互動式科技—仰賴觀眾者的反應與輸入,以達到作品的故事性、對話性與互動性。

麥可雷克畢業於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修讀英語文學,後來在紐約大學學習電影製片。他跟隨著名攝影師Herb Ritts,並當了兩年的助理。1990年中,他開始專業攝影師的工作生涯,並且固定幫紐約客雜誌、Vogue等雜誌拍攝人像。同時,他開始實驗表演與裝置,發展大尺寸的多面投影。無論他的獨立或與人共同創作的作品,都開始巡迴在全國或國際,最近在耶魯大學、布魯克林博物館都有個展。

他也和電影導演彼得•謝勒(Peter Sellars) 合作兩個舞台作品:《卡夫卡片段》(Kafka Fragments),在卡內基中心演出;《阿西西的聖法蘭索》(St. François d’Assise)在薩爾茲堡藝術節與巴黎歌劇院演出。其他為劇場所做的電影與錄像作品,像是Music Off the Walls,也都在各大劇院、美術館展出,並贏得許多獎項與補助。

2007年春天,他受邀到耶魯大學神學院擔任客座教授,講授宗教與藝術等課程,並擔任耶魯大學世界表演計畫的駐校藝術家。他現與妻子Wendy Whelan(著名的紐約芭蕾舞團首席舞者)居住於紐約。

—David Michalek


舞者介紹

Omayra Amaya

傳奇性佛朗明哥舞者Carmen Amaya的外姪孫女,他同時在佛羅里達州邁阿密經營Omayra Amaya舞團及舞蹈學校。

Karole Armitage

前模斯康寧漢舞團、日內瓦芭蕾舞團舞者,現任以紐約市為據地的Armitage Gone! Dance現代芭蕾舞團藝術總監。

Alexandra Beller

Alexandra Beller/Dances藝術總監。

Brooke Broussard
沈偉舞團的創始團員,畢業於南密西西比大學舞蹈系,師承派翠西亞•麥康諾。她的創作及演出遍及各地,包括龐克音樂的發源地CBGB,PS122,路易斯安娜舞蹈節,舊金山NOHspace劇場。
Trisha Brown
崔莎•布朗

後現代舞蹈界代表性人物之一,現任崔莎布朗舞團 (TBDC)藝術總監。她在2001年林肯中心藝術節為TBDC編舞,並擔任歌劇導演。

Roxane Butterfly

法國踢踏舞者,是是「世界節奏」(Worldbeats)的創立者與藝術總監,她曾在美國各地、西非、斯里蘭卡、法國、西班牙與德國演出獨舞,並曾於2007年林肯中心戶外藝術節中表演。

Dana Caspersen

在1988至2004年間,於威廉•弗塞(William Forsythe)擔任法蘭克福芭蕾舞團之藝術總監期間擔任舞者,為弗塞舞團的創始團員之一。

Patrick Corbin

為美國現代舞之父保羅泰勒舞團的主要舞者,2003年組成自己的舞團「柯賓舞集」CorbinDANCES。他也經常在林肯中心的戶外藝術節中表演。

Herman Cornejo

阿根廷裔,原為阿根廷芭蕾舞團之舞者,1999年加入美國芭蕾劇場,現在是該團的主要舞者。

Wayan Dibia

Wayan Dibia任教於印尼舞蹈學院並且是巴里島傳統舞舞者。

Gabriel “Kwikstep” Dionisio

Gabriel為嘻哈舞者與編舞者,創辦嘻哈舞集。

Megumi Eda

Megumi Eda生於日本,曾與德國漢堡芭蕾、荷蘭芭蕾合作。目前為紐約阿密塔集舞團舞者。

Eiko

Eiko生於日本的知名舞踏舞者永子,與高麗移居美國,目前於紐約發展。

Holley Farmer

自1997年就加入模斯康寧漢舞團,也曾和加拿大劇場芭蕾舞團、奧克蘭芭蕾舞團,並於《歌劇魅影》的加拿大原始班底中擔綱演出。她並於1996、1999、2002和2005年於林肯中心藝術節中演出。

Clarence Ford

Clarence Ford來自多倫多,他是舞者也是編舞家、教師、電影導演。他也曾為太陽馬戲團編舞。

William Forsythe
威廉•弗塞

國際現代舞壇最重要的編舞者之一,曾任德國法蘭克福舞團藝術總監長達20年之久。2004年創辦佛塞舞團。

Alicia J Graf

現為艾文愛力美國舞蹈劇場的一員,她也曾擔任Harlem舞蹈劇場與「面相現代芭蕾舞團」之舞者。

João Grande

巴西卡波耶拉舞者,在紐約創辦卡波耶拉舞團,並曾於世界各地演出與教導巴西非裔傳統武術卡波耶拉(capoeira)。

Isabelle Guérin

前任巴黎劇院芭蕾舞團舞星,於1978年加入舞團。在1985年經紐瑞耶夫提拔擔任舞星。

Emine Mira Hunter

視覺藝術家,也是蘇菲梅勒維迴旋僧的第二代舞者,現與父親於溫哥華經營蘇菲舞蹈學校(Open Secret School of Whirling)

Judith Jamison

自1965年加入美國艾文艾力舞團,有多支舞碼為他量身編作,包括《哭喊》(Cry),她並為艾利欽選成為他的接班人,在1989年接任藝術總監一職。艾文艾力舞團分別在1996年於林肯中心藝術節及2005年林肯中心戶外藝術節演出。

Jill Johnson

於威廉•弗塞擔任總監期間在法蘭克福芭蕾舞團擔任舞者。目前為美國紐約茱利亞學校教授。

Bill T. Jones
比爾•提瓊斯

比爾提瓊斯舞團創辦人,編作了超過100支作品。也曾與艾文艾力舞團、波士頓芭蕾、里昂劇院芭蕾、柏林芭蕾合作。

Allegra Kent

Allegra Kent是美國現代舞重要編舞家喬治巴蘭欽的謬司,於1953年加入美國紐約市立芭蕾,並曾擔任舞團首席。

Koma

Koma生於日本的知名舞踏舞者高麗,與永子移居美國,目前於紐約發展。

Youssouf Koumbassa

Youssouf Koumbassa出生於西非幾內亞,曾任職於幾內亞芭蕾。於紐約創立巴格塔芭蕾。

Sandra Lamouche

來自於加拿大亞伯省,專精於北美印地安圈舞。是獨舞者,也與其他舞團合作。最近剛取得原住民舞蹈碩士。

Jodi Melnick

畢業於紐約州立大學帕切斯分校舞蹈碩士。曾是編舞家崔拉•莎普、艾琳•賀特曼的主要舞者,目前她與紐約自由編舞家合作演出。她也是舞蹈教師,曾於美國、歐洲、澳洲、蘇俄、亞洲等地教授舞蹈大師班、技巧課、工作坊等。

Martinus Miroto

Martinus Miroto現為雅加達印尼藝術學院教師、也是舞者、編舞家、演員,創立舞團、基金會、研究室。

Benny Ninja

紐約州傳奇人物之一,現為忍者之屋之父。此一職位由前任忍者威利傳承給他。

Lemi Ponifasio

薩摩亞裔,為MAU舞團的創辦人與藝術總監,在太平洋島嶼各地與主要國際藝術活動中演出,包括威尼斯雙年展、荷蘭藝術節、阿德雷德藝術節、以及布拉格四年展。

Angelin Preljocaj

現為Preljocaj芭蕾舞團總監,該團於1984年創立在法國普羅旺斯地區。他的作品曾被世界各國許多的芭蕾舞團演出過,也曾受巴黎歌劇芭蕾、義大利米蘭史卡拉、紐約市立芭蕾舞團之邀約創作。

Alexei Ratmansky

前任蘇聯基輔芭蕾舞者、皇家溫尼佩格芭蕾、皇家丹麥芭蕾舞團的前任舞者。現為波修瓦芭蕾舞團藝術總監。

Desmond Richardson

前任艾文艾力舞團與美國芭蕾舞團舞者,現為面相當代芭蕾舞團共同藝術總監。2006年Richardson在林肯中心藝術節的製作《格蘭德爾》 (Grendel)中演出貝武夫(Beowulf)一角。

Glen Rumsey

曾為模斯康寧漢舞團舞者,現為格藍羅西舞團藝術總監。他以變裝皇后Shasta Cola的角色聞名,演出超過14年,並於1996與1999年在林肯中心藝術節中演出。

Ari Candrawati Saptanyana

Ari Candrawati Saptanyana畢業於國立巴里島學院,現於紐約市成立巴里島音樂與舞蹈團體。

Putu Krisna Saptanyana

生於巴里島,現年15歲的他是紐約的巴里島音樂與舞蹈團體最亮眼的表演者。

Bill Shannon

根基於布魯克林的藝術家,以Crutchmaster而聞名,他曾於世界各地參與當代藝術與舞蹈藝術節演出。

Fang-yi Sheu 
許芳宜

前雲門舞集及瑪莎葛蘭姆舞團首席舞者,現為LAFA拉芳舞團創辦人及藝術總監。

Shantala Shivalingappa

Shantala Shivalingappa生於印度於巴黎成長,精於南印度舞蹈,常受邀於碧娜鮑許舞團客席演出。

Dwana Smallwood

Dwana Smallwood於1995-2007年於艾文艾力舞團首席舞者。現為自由舞蹈工作者。

Elizabeth Streb

Elizabeth Streb是史崔伯舞團藝術總監,她於1985年創立。

Janie Taylor

出身於德州休斯頓市,於1998加入紐約市立芭蕾舞團,2005年起擔任首席舞者。

Christopher “Lil C” Toler

Christopher “Lil C” Toler是來自洛杉磯的街舞舞者,出現於2005年紀錄片RIZE。

Jeremy Wade

Jeremy Wade曾為游泳選手轉為舞者,他的演出遍及美國與各地,於劇場、畫廊等演出。

Shen Wei 沈偉

出生於中國的湖南,沈偉身兼編舞家、舞者與畫家。他創立位於紐約市的沈偉舞蹈藝術團,並巡迴美國、西歐、澳洲、以色列和新加坡。他的作品已於2003、2004、2005、2007年於林肯中心藝術節演出。

Wendy Whelan

Wendy Whelan出生美國肯塔基州,現為紐約芭蕾舞團首席舞者。

Wu Hsing-Kuo
吳興國

當代傳奇劇場的藝術總監,2007年首次於林肯中心藝術節演出。

Nejla Y. Yatkin

土耳其舞者,在柏林藝術學校從事藝文工作,曾至美國、巴西、加拿大、哥倫比亞、德國、義大利、俄羅斯等地表演。

 

 

P.S.依姓氏英文字母為排列順序,不代表演出播放順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