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警局轉介小茹(化名)過來時,我們很訝異,3歲多的小女娃,竟連最簡單的爸爸、媽媽都不會叫,眼神呆滯、反應遲鈍,一開始還以為她智能不足……。」新竹家扶中心社工督導曾文芬回憶第一次與小茹見面時,孩子身上沒有明顯外傷,但整個人看起來就是不對勁,衣服很髒、身上還散發一股臭酸味,像是被父母遺棄般。
原來小茹並非遭到遺棄,而是走失。因為小茹的父親外出打零工、母親嚴重酗酒,常醉倒在小吃店裡,無暇顧及年幼的小茹,孩子走失是家常便飯。好幾次,是靠附近鄰居或朋友的幫忙,認出孩子,幫忙到警局接回小茹,但這一次,小茹一個人走了好遠、好遠,找不到回家的路,怕得站在路邊大哭,多虧好心的路人將她送往警局。
家長照顧疏忽 兒虐常見行為
照顧疏忽是兒虐行為裡最常見的一部分,這回,警政與社政系統決定強力介入,將小茹轉介給民間社福團體家扶基金會強制安置,小茹在寄養家庭一待就是2年多,直到她上幼稚園大班,轉往育幼院安置,年紀小小的她,很可能將在那裡待到高中畢業。
「因為小茹的父母不願將孩子出養。」曾文芬說,社工曾和小茹父母討論過將孩子送給別人家養的可能,但父母不願意放手,「問題是他們又不適任,擔心孩子回家後無法得到妥善的照顧,甚至受到侵害,不得不,只得將年幼的她送往育幼院。」好在寄養媽媽及育幼院老師的細心照料,小茹愈來愈可愛,課業的表現也很優異。
站在社工立場,曾文芬無法想像,倘若沒有及時介入提供協助,很難想像可愛年幼的小茹如今流落何方,但因為寄養家庭不足,不得不將小茹送往育幼院,也是遺憾。
寄養家庭不足 籲更多人投入
家扶基金會執行長王明仁就說,寄養家庭嚴重不足是現今極大的危機,需要照顧的受虐兒得不到適當的安置。以台北縣為例,每月約有100多名受虐兒等待寄養。家扶統計,目前寄養家庭與寄養兒童數比例為1:2.1,符合政府規定,家扶呼籲更多愛心家庭加入,讓寄養家庭與寄養兒童的比例可以漸達1:1.5,甚至最理想的1:1。
當家扶接獲警方轉介受虐兒個案時,會對家長展開親職教育、對孩子施以復健治療。「彩虹屋」就是個讓孩子重拾歡笑的地方。新竹家扶中心最早發展遊戲治療,主任沈俊賢指出,遊戲治療、藝術治療都只是媒介,幫助年幼孩子吐露內心世界,再由專業人士判斷孩子壓力狀態及受傷位置並予以修補。
治療師林惠愛表示,視孩子受傷輕重程度,需要1~2年不等的治療。曾有父母嚴重照顧疏忽的孩子,為生存學會偷竊、說謊,經過治療後,當有順手牽羊的念頭時,已懂得把手放在身後、馬上離開現場,戒除偷竊習慣。
【2006-10-18/民生報/A12版/健康100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