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氣濃郁、口感醇厚的巧克力,百年前風靡歐洲後,已成國際化點心,東西方都愛那厚實、滑順的口感。然而巧克力剛引進歐洲時,曾有國王以「給豬喝的飲料」形容巧克力的苦澀,其演變正是國與國間的交流故事…

【記者林佳儀/報導】

巧克力演化
馬雅人 貴族的飲品

可可豆,巧克力的主原料,產於熱帶中南美洲區域,約西元一千年前,馬雅人便有飲用可可豆的習慣,將可可豆磨碎成黏稠狀,再加入玉米粉、辛香料與水調和成飲品;當時可可豆屬貴族專用飲品,另也可當作祭祀供品、貨幣,例如100個可可豆可用來換一個奴隸。

西班牙人 引進歐洲

1529年西班牙探險家柯茲特在一次旅程中,獲得阿茲特克王朝贈與的可可飲品,帶回國獻給西班牙國王,但當時可可飲品苦澀,不受國王喜愛,甚至用「給豬喝的飲料」形容其滋味。爾後西班牙神父突發奇想在可可中加入糖與香草,才漸被皇室接受。

16、17世紀,隨著歐洲各國貿易、聯姻往來,可可飲品逐漸散布至整個歐洲,風靡歐洲皇室;而在此時,可可仍是以飲品為主。

荷蘭人 發明壓榨機

1815年,荷蘭科學家Cenraad Van Houten製作全球首台可可壓榨機,萃取出可可豆中的可可脂,也開啟可可固化的歷史,成為現今巧克力的雛形。藉由調配可可中的可可脂與可可膏,也讓巧克力有更多層次口感。

瑞典人 可可加牛奶

之後,瑞典人將奶粉與可可結合、創造出牛奶巧克力,讓巧克力的口感更臻溫潤順口。19世紀後,香甜濃郁的巧克力逐漸被世人所喜愛,甚至被瑞典植物學家讚譽為「眾神的瓊漿」。直至今日,那漾著褐色光澤,有著濃郁口感的巧克力早已席捲全球,成為尋常人家的小品甜點。

巧克力產地
中南美大宗 現在也有MIT

由於可可樹需生長於年降雨量1200-2500mm、溫度不得低於攝氏12度國家,全球可可樹生長區域分布於赤道至南北緯20度以內的國家,中南美洲如厄瓜多、多明尼加等,亞洲國家則有馬來西亞、印尼等。

全球的巧克力可可豆多來自中南美;台灣屏東邱氏咖啡貞甫餐飲苑去年成功種出可可豆,打造自栽種到烘焙完全MIT的巧克力。

巧克力製程

巧克力製程大致可畫分兩部分,一為可可豆採收,二為可可豆製作烘焙。

發酵 香氣的關鍵
可可樹種在中南美洲,由當地莊園栽種、採收可可豆莢,每個豆莢約有20-40顆可可豆,取出可可豆再經發酵(5-7天)、乾燥(5-7天)後,依可可豆品種、大小做分級分裝。

可可豆發酵過程會產生酸味,高品質巧克力聞起來有自然的清香,而酸味正是影響巧克力香氣關鍵。

研磨 分離可可脂
可可豆曬乾儲存後由巧克力原料工廠採買,即開始進行加工過程。大致可依序分為烘焙、壓碎、調配與研磨、精煉、去酸、回火鑄型等步驟。可可豆經壓碎後,豆仁裡的「可可脂」(Cocoa butter)流出成為稠漿狀,多用於醫療、美容用途;剩下的可可渣再經輾製,就成了巧克力原料「可可膏」(Cocoa mass);經調配與研磨,巧克力才開始有了苦甜、牛奶等分別。

去酸 透出可可香
精煉、去酸、回火鑄型這最後三步驟是決定巧克力品質的關鍵。透過精煉,巧克力能擁有滑順的口感,而去酸則是去除巧克力的酸味,去酸的巧克力才能透出清香。最後的回火鑄型,是指升溫、降溫的冷卻過程雕鑄巧克力的形狀,並利用調溫、恆溫讓巧克力維持自然光澤。高品質的巧克力,這三個過程一定仔細嚴密的控管,才會有順口溫潤的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