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報導
豐沛創意+高品質管理 老把戲變出新商機 【經濟日報╱記者黃啟菱】 太陽劇團起源於加拿大魁北克市附近的一個小鎮,起初只是一群年輕人、隨性的在街頭表演;如今,太陽劇團全球員工有近4,000人、來自42個國家,演出足跡遍布五大洲,已有8,000萬人欣賞過太陽的演出,每年賣出門票達1,000萬張、年產值近7億美元。
年產值7億美元
太陽劇團誕生的故事,就像其他創業故事一樣,有點傳奇。在80年代初期,加拿大有群穿著引人注目的街頭表演者,總是踩著高蹺在街上大搖大擺的走著,玩雜耍、跳舞、噴火或演奏音樂,這群街頭藝人名為「踩高蹺俱樂部」。
噴火藝人紀拉里伯提(Guy Laliberte),也是俱樂部中的一員,他一直有個夢想,就是組成一支魁北克的表演團隊,巡迴全球各地出演,成為加拿大之光。
1984年,他與同伴們決定創辦太陽劇團;這24年來,太陽劇團已從小小的街頭雜耍團,變身全球表演藝術產業的領導品牌,而將老把戲玩出新商機,靠的就是豐沛創意與堅持高品質的管理。
創意聽來抽象又神秘,卻是有法子可學、可管理的。太陽劇團有八成收入,都是拿來創新與改進作品;紀拉里伯提堅信,創意好、作品好,票就會賣得好,太陽就能賺更多錢,然後,作品可以愈做愈好,形成良性循環。
出身街頭雜耍團
在創意發想過程中,太陽劇團總部有個趨勢團體(trend group)扮演重要角色;此團體成員主要的工作,是透過網路、圖書館及到全世界旅行,蒐集各地最新趨勢,不論是建築、服裝、舞台秀、道具設計或各式的表演,都在他們關注範圍中。趨勢小組每兩、三個月就會與全球各地的創意小組開會,彼此激發新靈感、討論趨勢,讓腦部隨時update。
腦袋隨時update
每當創意與經營利潤發生衝突時,紀拉里伯提總認為,「先把創意的部分做好,利潤就會進來」。太陽在進軍拉斯維加斯前,花了四年時間談判,主要癥結就在劇團堅持擁有百分之百「創意」的主導權,而這也是太陽最重要的生存命脈。
全球布局,也是太陽劇團創立之始便訂定的目標。為了達到此目標,所有表演元素都必須是跨越文化與國界的,不能從單一國家去發想;例如,太陽節目中使用的音樂,常是融合法國、義大利、西班牙、英國等多國語言,擺脫語言的障礙,才能全球通行無阻。
此外,太陽劇團每個節目,雖然都有一個故事架構,但並沒有具體的情節,不預設框架,也是避免觀眾因為文化背景不同,而有「看不懂」的窘境;觀眾可以自己創作故事,為表演做不同解讀。紀拉里伯提說,太陽永遠提醒員工們,要在乎觀眾的感受。
一場好秀,自然要有好的表演人才。目前太陽劇團有50個星探,在全球各地穿梭、發掘人才,太陽劇團也透過專業經紀公司、公會組織等,轉介優秀的表演者。
找人才的過程,就如同尋寶。找到人之後,還得經過縝密訓練。太陽劇團的新手,都必須到加拿大蒙特婁的訓練學校學習一年,才能上場,而且主要演員們每周工作六天,工作日早上要練習三個小時、下午練習兩個小時,登台演出前,還得花上兩個半小時著裝、化妝與暖身,幾乎是除了休息,就是工作。如此積極的訓練,讓太陽劇團表演總是維持高品質。
太陽劇團亞洲區行銷副總裁陸文朗(Milan Rokic)還說,太陽劇團最獨特的是,一個作品只有一組卡司,不會同時在世界各地都有演出,才能確保永遠的高水平。
為了讓好人才願意留下來,太陽劇團巡迴全球的大帳篷,除了表演場地,也附設辦公室、廚房、餐廳、復健練習室與自給自足的發電系統,並擁有自己的學校,讓有家眷的演員可以帶著小孩一起巡迴演出,由劇團聘請專業教師解決孩子的教育問題。
找到人才、照顧好人才後,還有一件最重要的事,那就是不斷前進。太陽劇團全球總裁拉馬爾(Daniel Lamarre)就說,他最重要的工作,便是時時刻刻提醒每一位員工:「我們並非所向無敵。」 【2008/09/23 經濟日報】